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

BOOK:中性(middlesex)


我發現很難簡單的敘述「中性」是個什麼樣的小說耶~

如果說,這是一個陰陽人的故事,聽起來會不會很沒有吸引力?那如果說,這是一個小時後叫「卡莉」長大以後叫做「卡爾」的人的故事,會不會比較引人入勝?
這是一部篇幅很長的小說,故事本身的年代就長,橫跨了三代,頗有百年孤寂的氣氛。從爺爺奶奶那一輩說起,到故事的主人翁。

說也奇怪,故事本身沒有解謎「解謎」的成分,在一開頭就開門見山的告訴讀者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主調,甚至就像許多得獎小說一樣,故事中的人名頗多,對情節的形容講究,常用很大的篇幅來描述一件小事。但是偏偏故事很吸引我,這些瑣碎卻仍然很難不讓中性成為一個讓人可以看得很順的小說。作者很神奇的在開頭就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,卻讓我們更想知道過程。(好吧~我承認百年孤寂我終究沒看完。)

有趣的是,隨著時光推演,讀者看到的除了主角的出生和成長外,更順便看到了某種角度的性別議題的發展史。我很喜歡書中對性別的某些觀察,例如他提及當女權興起,過去的某段時間人們極力破除性別差異的迷思,而到了現在,性別漸漸已經不讓人產生偏見的時候,卻又突然開始強調兩性的不同,所以出現了很多諸如「為什麼男人不聽話,女人不看地圖」的書。

聽說作者Jeffrey Eugenides花了九年的時間才完成,這個部分看頁數即可略知一二。2003年又得到了普立茲獎的殊榮;衝著這點幾點,當然還是要拜讀一回囉~

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

Movie:想飛的鋼琴少年(Vitus)


一開始是看到來去音樂網為這部電影打了好幾次的廣告。關於一個精通數理和音樂的天才少年的故事,嗯...光看到這個題材就很吸引人。毫不猶豫的買了預售票。

先推一下片中六歲的Vitus(FABRIZIO BORSANI飾演),怎麼有這麼可愛的小男生ㄚ?圓圓的頭,圓圓的臉、眼睛超大,又會彈鋼琴,怎麼這麼夢幻ㄚ?太可愛了!

其實一開始我不太適應電影中的人講的語言,覺得怎麼他們同時講好幾種不同的語言,包括英文;常常一下子突然聽懂一兩句,然後又聽不懂...耳朵覺得有點昏。查了查資料,電影中應該包含:瑞士德語、英文、另外某種語言(不知道是法語還是義大利語之類的)。瑞士人真的都這樣講話的嗎?一個人講瑞士德文,一個人講英文,這樣也可以對話呀?好厲害。

好吧~這不是重點。

重點是我從小就很愛看這種關於「天才」的成長故事,who knows....大概是彌補自己不是天才的遺憾吧~不過這類故事中的天才似乎常常活得不那麼快樂?Vitus也不例外,從六歲開始就展露不凡天分,父母親當然寄予厚望,希望他以後成為鋼琴家;練琴、跳級....等等這些父母對他的期望Vitus當然可以做到,但是他反而茫然的不知道做這些到底是為了誰?直到有天他想到了一個方法,擺脫父母的期望,用自己的方式來過每一天.....

即使如此,讓我喜歡的卻是電影中的那種淡淡的感覺。當中的所有情緒都不會刻意表現得很強烈,包括Vitus父母對於兒子是天才的得意和期望、Vitus對於強大期望的反抗、Vitus爺爺的怡然童趣生活;這些嚴肅情緒常常用的是一種「有趣」的情節來表現,而不是晦暗悲情,反而令人會心一笑。

劇中有一段,六歲的Vitus被要求在家中宴客時演奏鋼琴,雖然抗拒,但是還是被抓到了鋼琴前;於是他開始無視於眼前放好的譜,開始彈奏「小蜜蜂」;鏡頭帶到他父母整個臉垮下來,賓客則是忍著笑虛偽的說:「嗯...有天分...」。就在大家一陣尷尬時,突然調子一轉,變成了高難度的樂章,只見眾人表情精彩的轉變,賓客立刻呈現呆滯狀,Vitus父母則是鬆了一口氣。哈哈~真是太酷了。

讓我來形容的話,我會說這是一部很「可愛」的電影。(Vitus的手指在鋼琴上飛舞的部分除外,每當出現這種畫面,我只有深深的崇拜ㄚ~)

很輕鬆雋永又很真實的一部作品,強烈推薦。

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

燙捲髮~


對我這個自然捲的傢伙來說,從小就很迷戀長直髮,覺得長直髮簡直是氣質的代表;尤其自然捲的頭髮總是毛毛躁躁澎澎的,很好整理的直髮就更吸引我了!所以自從有了離子燙,就好像找到了救星,大約每半年都要去燙一次,製造柔順的直髮假象。

可是這次為什麼突然想燙捲呢?目前街上一堆美美捲髮可能是原因之一,大概這就是流行吧~仔細觀察現在燙了捲髮的人,長長的捲髮流露浪漫的氣息,我自己覺得有種...希臘風吧...感覺起來還滿舒服的;自己的頭髮每次燙直之後柔順一陣子,但是等新頭髮長出來,就會越來越上捲下直,漸漸的整個頭髮會呈現一種要直不直要捲不捲的感覺,這種狀況隨著頭髮留得越長,有越嚴重的趨勢,上次剪頭髮的時候,有跟設計師討論過這樣的問題,他建議可以燙捲,一方面減低這樣的突兀感,一方面他也一直覺得我燙直後頭髮會太塌,都叫我不要燙太直(好像目前真的比較流行澎鬆的感覺喔?);再加上偶爾翻了翻離子燙的舊照片,也覺得其實現在看來也不見得那麼好看,所以想想乾脆真的去燙捲好了~

回想以前燙捲的經驗,也不多啦~有史以來就兩次而已,距今至少有七年以上的歷史了吧!久到只記得情況很糟,但是怎麼糟已經不可考了。當然當時的想法是:「我再也不要燙捲了!」不過人嘛...總是要給自己再一次的機會,畢竟以前年紀小完全不懂得怎麼整理,多年後「或許」我會比較有經驗囉~

看得出來設計師對於我本來預約燙直,後來考慮燙捲的想法感到很高興,強烈的感覺他寧可希望我維持現狀,也不建議燙直(不知道到底是因為燙直真的有那麼醜還是他懶得夾)。總之,暌違多年,我的頭髮又與捲子相遇了~捨棄目前流行的熱塑燙,設計師用冷燙的方式處理,據他的說法是這樣可以調整出比較適合的捲度。

老實說,剛拆掉捲子洗完頭,看到鏡子的時候嚇了一跳,因為頭髮看起來就是細細的小捲捲,心裡暗暗不妙,不會是這種小捲吧?沒想到吹乾了居然變成我喜歡的那種浪漫捲度了耶~

照片是燙完回家後照的。覺得有點像捲捲毛的小狗狗,弟弟叫我再染淺一點會更立體,考慮改天去買染劑來試試看。

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

Movie:蜘蛛人3(Spider-Man 3)


蜘蛛人似乎是目前為止唯一可以讓我期待很久的「超級英雄」類的電影吧?
對蜘蛛人原著什麼的沒有涉獵,我又特別喜歡注意故事中的人物心態,所以僅能從電影故事中我感受到的心理層面來說些想法。

第三集終於還是顯現出了些續集電影難以避免的疲態,要交代支線太多,卻又沒有時間交代得很完整,整個張力弱了點。不過基本上還是維持了蜘蛛人一貫的風格,那就是:彼得帕克真是個倒楣鬼....:P

第一集彼得開始有了超能力之後,第一個想法是用這種能力賺錢,結果沒想到陰錯陽差的造成了叔叔的死,最後除掉壞人又順便跟好朋友結下了仇。
第二集壓力太大失常,本來想說不幹了總可以吧?結果還要接受輿論的壓力,因為「能力越強責任越重」。
到了第三集,好不容易適應了、上手了、游刃有餘了~得意或放任情緒的結果就是「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」。

很難形容為什麼蜘蛛人系列這麼得我喜愛,大概我早八百年前就已經厭倦那種制式的超級英雄電影了,主角通常是近乎神般的正直,反派是不明所以壞到骨子裡的邪惡;平面的角色,總是激不起我的共鳴。

從這個角度來說,蜘蛛人就是個比較有人性的超級英雄了~在每一集裡他都會犯一點錯,而且不是每一種錯誤的後果都是可彌補的。包括叔叔的死,在他周遭的一切似乎都直接或間接的由他引起,所以總覺得他一直懷著贖罪的心情不斷的在善後所有事情,不管到底是不是他的錯。
當他做了自認為對的事情,他的朋友仇視他;當他想卸下責任,輿論逼迫他;當他想享受一點成就時,迷失墮落又找上他。除此之外,身為一個眾所仰賴的超級英雄,他還是得為三餐煩惱、還是要處理人際關係、感情問題。

很慘吧?不過是不是有點親切感?

除去那個飛簷走壁的超能力,他就像每個市井小民,會遇到類似的壓力,需要解決相同的問題。他要在這些困難當中學會責任、學會選擇、學會寬恕、學會處理自己和身邊的人的情緒。反派部分的描寫就更是比其他的電影立體一些,或許沒有壞人是真的打從心底就壞的。對照故事中的好人而言,最大的不同往往只是他們的某些選擇出了錯誤,造成了錯誤的結果。

不去太神格化或太妖魔化,只是呈現好人與壞人其實都也只是普通人而已。這是這系列故事中我相當喜歡的一種設定。

寫了這麼多,突然覺得這篇的標題應該改成「為什麼我愛蜘蛛人」才對...

對了!據說蜘蛛人3整部電影花了5億美元,成為目前史上最貴的電影,這麼「昂貴」的一齣電影,至少值得花兩百多塊去電影院體驗一下特效啦~

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

Book:巴別塔之犬(The Dogs of Babel )


一個語言學教授的妻子從家中蘋果樹墜樓,唯一目擊者只有他們養的狗「蘿莉」,自此這個語言學教授致力於教蘿莉開口說話,希望牠說出事情的真相。

書名中的「巴別塔」吸引了我,自從知道巴別塔的故事,我就對這個詞著迷。

Wiki上的相關解釋是:巴別塔(Tower of Babel),據《聖經》創世記第11章記載,是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,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。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,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,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,計劃因此失敗,人類自此各散東西。此故事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。

所以只要日後跟巴別塔有關的作品,多少都跟「語言」、「溝通」有關。

不過「巴別塔之犬」該歸類為哪種種類的小說?
一開始我會覺得他又是個解謎類的故事,畢竟從簡介到一開始的敘述,都是一副迷團重重的感覺。

但是老實說,看完後我自己不是非常喜歡這個故事,一來可能是書中描述的詭異的為了讓狗開口說話而採取殘忍的手段;一來是主角懷念死亡妻子的語氣和嫌惡前妻的口吻。這些不知道為什麼,整體讓我感覺怪異而不太舒服。

語言學家希望狗告訴他妻子為什麼墜落死亡,他停掉了工作、拒絕了周遭所有人的關心,一面全心進行「教狗說話」這個瘋狂計畫,一面不斷的回憶著跟妻子相遇、認識、結婚的點點滴滴。看到最後,其實他妻子真正的死亡原因竟是如此的單純,單純到他不可能原本不知道,我突然明白,與其說他真的想找出妻子死亡之謎,不如說他其實只是利用這樣的時間、這樣的過程,去接受這個事實,去哀悼死去的妻子罷了!

遭逢重大事故的人,都可能會有這樣一個時期,他們可能會暫時把自己封閉,突然投身入某件事務當中。他們需要時間面對事實、接受突如其來的打擊,需要時間調適。我想這本小說,就是在描述這樣的過程:一個遭逢重大事故的人的心理歷程。

我想作者是想借這個虛構的故事,以第一人稱的觀點,來表達這樣的一個過程吧....這是在其他的作品中,很少看見的。